发布时间:2016-07-12原文链接
2016-07-12期07版
事件:
6月下旬,李克强总理先后到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人民银行考察并主持召开座谈会。李克强强调,商业银行要围绕市场需求,不断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等的能力。他特别指出,要加大对“三农”的金融支持,做好当前夏粮收储的金融服务,支持农产品深加工,使农民和消费者利益得到更好保护。
事实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用较大篇幅谈了补齐“三农”发展短板之策,特别提到要强化农业基础支撑,保障财政对农业投入,建立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和农村金融服务,引导带动更多资金投向现代农业建设。
随着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三农”融资需求也日益旺盛和多元化:种植户收购土地、果园需要资金支持;个体户进货需要充足的流动资金;小厂房购置机械、建立厂房、实现生产规模化,也需要贷款。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力度一直备受业界关注:一方面,从已知数据看,金融机构每年投向“三农”、小微企业的贷款量一直呈增长态势;但另一方面,金融服务难以满足农户需求的情况却依旧存在,农户要获得及时的融资帮助,往往需要支付更高的融资成本。
解读:
金融保护农民利益,关键一点还是要“引活水”、促增收。在汇联金科创始人王宇辰看来,金融要服务好“三农”,首先要迈过三道“坎儿”。
首先是信息不对称,农村地区缺乏完善的信用体系,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信息不对称一直被认为是农村金融发展的较大短板;其次要让农民还款的稳定性增强,由于农村生产经营模式较为单一,多以土地、种植、养殖业务为主,这一类的生产活动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如遇自然灾害,会给涉农贷款带来不可预估的逾期和坏账风险;第三是农村地区缺少金融机构认可的标准化抵押物,金融机构往往无法有效合理地确认抵押物的权属和估值,从而制约了涉农贷款发放的节奏。
要迈过这三道“坎儿”,王宇辰表示,除了传统银行业加快市场化改革节奏外,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金融创新业态也应充分助力“三农”发展,保护农民利益。“以汇联金科为例,我们在做的工作就是与我国地方性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等传统金融机构开展深入合作,通过互联网大数据采集分析,以更为直接的方式拉近优质农户与银行的距离。在合作建设及完善农村地区信用体系的同时,协助借款的农户找到更佳的生产方式,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还款能力,从本质上解决‘三农’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王宇辰这样表示。
“为了完善农户信息并建立数据库,我们在合作的银行服务所覆盖的农村地区找到上游的化肥、种子经销商,及下游的收粮户处,并且记录村委会开出的土地承包权证明,查验牛羊回栏量。同时,通过下户家访,充分了解农村青壮年是否外出打工等信息,并录入信息数据库。而在完善农村信用体系数据之后,我们会与合作银行共享这些数据,进而实现改善银行与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目的,降低信用良好农户的贷款利率。”王宇辰这样表示。
王宇辰同时提出,要保护农民利益,也需要与之数据共享,“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采集包括种养殖生产数据,加工监测数据,市场贸易数据,地理遥感数据,气候气象数据以及产业统计数据。据我们观察,农户普遍有短期跟风的习惯,当系统监测到某种农作物种子采集过于集中,有供过于求,且可能对未来销售收入造成冲击的趋势时,或者是其他不确定因素可能造成农户损失时,我们也会及时通告农户,降低他们的生产经营风险”。